每天喝的青草茶、喉糖裡淡淡的甜味,可能就是來自一味被稱作「百草之王」的植物——甘草。它不只是中藥裡常見的調和成分,在歐洲、美國、日本等地的保健食品中,也常被用來支援呼吸道健康、腸胃舒緩與抗發炎。甘草的應用跨越了文化與世代,從食療、藥膳到現代膠囊劑型,彈性廣泛,但也因其作用廣泛,使用時更需了解劑量與禁忌,才能安心發揮它的健康價值。
甘草是什麼?
甘草屬於豆科植物,多生長於中國北部、中亞與地中海地區,其地下莖經乾燥後入藥或提煉出甘草素(Glycyrrhizin)等活性成分。甘草本身味道偏甜,是天然甜味劑的來源之一,但它真正被廣泛應用的關鍵,來自於它在傳統醫學與現代藥理中所展現的抗發炎、抗氧化、抗病毒等多元潛力。
現代科學研究顯示,甘草中的甘草素(glycyrrhizin)、甘草次酸(glycyrrhetinic acid)與多酚類成分,具備調節免疫、緩解黏膜不適、支持消化功能等生理作用。這些成分也常見於複方保健品中,用於保護胃黏膜、穩定喉嚨狀態,甚至部分女性配方中也會添加甘草以協調荷爾蒙反應。然而,甘草的使用也並非全然無風險,長期高劑量攝取可能導致電解質不平衡與血壓波動,因此掌握合適的補充方式與安全劑量,是使用前必須了解的基本原則。
甘草8大功效解析
甘草在傳統中藥中有「補中益氣、潤肺止咳、緩急止痛」之稱,而在現代保健中,它的角色已不再限於輔助成分。根據研究指出,甘草中的甘草素與其代謝物可參與多項生理反應,包含抗氧化、抗病毒、保護胃腸道黏膜,甚至可能有助於調節荷爾蒙與免疫功能。以下是幾個目前較常見的甘草功效應用方向:
甘草功效1:支援呼吸道健康與舒緩喉嚨不適
甘草中的甘草素與甘草次酸具有抗發炎與抗病毒能力,能夠緩和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反應。常見於含片、喉糖、潤喉茶等產品中,適合聲音使用頻率高、喉嚨容易乾癢或出現卡卡感的人日常補充。
甘草功效2:保護胃部與腸道黏膜
部分研究指出,甘草可促進胃部前列腺素生成,有助於保護胃壁、減少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。對於胃酸逆流、胃部灼熱感或腸胃敏感者來說,是一種可考慮的植物來源保健成分。
甘草功效3:調節免疫系統反應
甘草具備免疫調節特性,能夠促進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(NK cell)活性。這種作用特別適合在季節轉換、壓力大或睡眠不穩定時期作為免疫保養使用。但也因為其作用較廣泛,需留意是否與現有免疫用藥產生交互作用。
甘草功效4:緩解壓力與協助荷爾蒙調節
甘草可抑制皮質醇分解速度,使其在體內停留時間延長,進而支援壓力調節與穩定情緒。部分女性配方會以甘草協助維持荷爾蒙平衡,尤其適用於壓力導致經期不穩、情緒波動的人。但此機制與腎上腺有關,也需注意補充劑量與週期。
甘草功效5:輔助抗發炎與抗過敏反應
甘草中的甘草酸可調節發炎因子表現,對過敏性鼻炎、皮膚發炎等症狀具有潛在的舒緩效果。部分研究也指出甘草萃取可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,有助於減緩過敏反應的發生頻率與強度。
甘草功效6:穩定血糖與脂質代謝
動物實驗與細胞研究顯示,甘草次酸可能參與葡萄糖與脂肪代謝相關酵素的調節,有助於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與抑制脂肪堆積。這讓甘草在代謝健康保健方面逐漸受到重視,但相關人類臨床研究仍有限,實際應用時需留意個人代謝狀況。
甘草功效7:幫助口腔與牙齦保健
因其抗菌與抗發炎特性,甘草被廣泛應用於漱口水、牙膏與口腔噴劑中。可抑制常見牙周病菌的活性,並減少牙齦紅腫與口腔異味,是自然來源的口腔保健輔助成分之一。
甘草功效8:可能具有輔助抗腫瘤的潛力
部分細胞與動物研究指出,甘草素具備抗氧化與促凋亡特性,對部分腫瘤細胞的增生有抑制效果。例如乳癌、前列腺癌細胞的研究初步顯示,甘草素可誘導癌細胞凋亡並干擾其訊號傳導路徑。不過目前仍處於基礎研究階段,實際應用仍需更多臨床佐證。
甘草怎麼吃?建議劑量與補充方式一次看
甘草在傳統食療與現代保健品中常以不同形式出現,包括甘草茶、粉末、錠劑、膠囊等,攝取方式多樣。不過,若希望補得有感,正確掌握劑量與補充時機,才能讓甘草功效發揮得更完整。
甘草補充方式建議
- 飲品與茶包:傳統甘草茶適合用於短期喉嚨不適、清熱解毒等需求,可搭配菊花、金銀花等成分沖泡飲用,但不建議濃煮或久服,以避免攝取過量甘草酸。
- 膠囊、錠劑:市售甘草保健品多為脫甘草酸(Deglycyrrhizinated Licorice, DGL)形式,可降低對血壓與水腫的潛在副作用,適合需要長期保健者選擇。
- 粉末型與含片型產品:適合針對局部保健,如口腔潰瘍、喉嚨沙啞等,也常作為中藥複方中的輔助成分使用。
甘草建議劑量
- 一般保健用途:每日總攝取量不宜超過 5 克甘草乾燥根,或相當於不超過 100 毫克甘草酸(根據產品標示轉換)。
- 脫甘草酸甘草(DGL):常見劑量為每日 300~1,500 毫克,分次餐前補充,用於胃部舒緩與消化系統支持。
- 短期使用情境(如喉嚨不適):可根據需求使用 1~3 天,但不建議連續使用超過 7~10 天。
補充甘草時應特別注意個人體質與服用狀況,若有高血壓、腎臟疾病、水腫體質或正在服用利尿劑、類固醇藥物等,應先諮詢醫療人員後再行使用。
甘草可以搭配哪些成分一起吃?
甘草作為多用途的天然植物成分,在保健品中經常與其他植物、礦物質或維生素做搭配,提升整體協同效果。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搭配組合與應用目的:
- 搭配薑(Ginger)
薑具溫熱特性,可中和甘草偏寒性,常見於針對胃部不適、消化不良的複方設計,有助緩解胃酸逆流或噁心感。 - 搭配薄荷或桔梗
在支氣管與喉嚨調理配方中,甘草常與薄荷、桔梗等舒緩型草本成分併用,達到潤喉、清肺、減少喉嚨發炎的效果。 - 搭配維生素C
對於需長期保養免疫力或呼吸道的族群,可搭配維生素C共同補充。研究指出,兩者可能產生抗氧化與抗發炎的協同作用。 - 搭配益生菌或DGL型甘草
若目的是支持腸胃功能,甘草(特別是脫甘草酸型)與特定益生菌如乳酸菌一起使用,有助強化腸胃黏膜防護與緩解胃潰瘍不適。
這些搭配在不同使用情境下各有其作用,但仍需注意產品成分表與標示劑量,避免疊加造成潛在風險。尤其含甘草酸的產品不宜與某些藥物(如類固醇、利尿劑)同時使用,補充前建議詢問專業人士。
甘草與接骨木莓的搭配組合
在歐美與亞洲的傳統植物療法中,甘草與接骨木莓常被視為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初期的天然調理組合。兩者機轉互補,有助於在不適初期穩定症狀、支持免疫反應:
- 甘草 具潤喉、抗發炎與類皮質激素樣作用,對喉嚨乾癢、咳嗽、輕微支氣管刺激具有舒緩效果。
- 接骨木莓(Elderberry) 則以促進抗病毒反應著稱,研究指出其富含的花青素有助減緩病毒附著與複製過程,並可縮短感冒症狀持續時間。
兩者搭配,常見於針對季節交替、免疫疲乏或有感冒前兆時的保健品設計。此組合適合在感到喉嚨癢癢、輕微發冷或出現初期流鼻水時及早補充,以發揮調節免疫與舒緩症狀的雙重效益。
不過需留意:若已有發燒、濃痰或明顯感染症狀,建議仍以醫療評估為主,不應延誤就醫時機。這類植物保健組合屬於日常預防與輔助調理用途,不應替代處方藥或專業治療。
參考文獻
- Elderberry is anti-bacterial, anti-viral and modulates the immune system: anti-bacterial, anti-viral and immunomodulatory non-clinical (in-vitro) effects of elderberry fruit and flowers (Sambucus nigra): a systematic review
- DGL for Acid Reflux: How Useful Are Supplements for Symptom Relief?
- The Anti-Inflammatory Properties of Licorice (Glycyrrhiza glabra)-Derived Compounds in Intestinal Disorders